2016年12月,成都市正式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
在当时,“郫县”更名为“郫都区”,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更有人调侃“想起了啤酒和毛肚”……
到现在,已经五年过去了,但还是有部分成都人对于“郫县”更名为“郫都区”仍然耿耿于怀……
同是单字县设区,有了赣县区、梅县区,为何没郫县区却成了郫都区。
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提出疑问:郫县撤县改区后改名郫都区,名称上缺乏历史内涵?不如叫“蜀都区”“鹃城区”“望丛区”,甚至直接叫“郫县区”……
针对网友的疑问,成都市民政局于1月11日进行回复,就郫都更名过程和缘由做了详细介绍,可以说是内情大公开!
答复原文
2015年,由原郫县政府组织开展撤县设区区名征求及论证工作,先后多次召集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民主人士、企业代表及村(社区)居民代表等,广泛征求和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经过历史文化界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审慎研究和充分论证后,从待选区名中拟定“郫都区”为区名,同年12月报送了《郫县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的请示》。
郫县古称“郫”,史载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
距今2700多年前的蜀王杜宇和鳖灵,都以郫县县城为都城,至开明九世才从郫县迁至成都。正式建县始于秦灭蜀国初期(约公元前314—前311年),至今有2300多年历史,“郫”字一直作为专属地名沿用至今,是历史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郫县从望帝时期就一直是历史朝代的都城或者都城附属城市,取名“郫都区”既在县级行政区划上保留了千年不变的专有地名,又传承了郫县深厚的历史文脉。
同时,“郫县豆瓣”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已经名扬中外,保留“郫”字也有利于发展壮大“川菜产业”。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作为成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郫县城市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取名“郫都区”符合郫县从农业县向都市区转变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也符合成都市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规划。
简单划一下官方回复的重点:
1、“郫”字自古以来有之,是历史文化象征。
2、“郫都”二字一方面传承古时都城及都城附属城市的历史,另一方面体现从农业县向都市区的转变进程,且符合成都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规划。
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启明认为:
郫县建置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郫”字没有别的意义,只作为县名使用,用法是的。在郫县撤县改区后,名称上保留有“郫”字,并不缺乏历史内涵,相反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如果“郫”不用于较大的行政区划,如只用于一个镇,在行政区划合并、拆分等变动中,可能因为使用频率不高而变成死字,甚至会从一般工具书中消失,这反而是郫都区的一大损失。正因为如此,保留的“郫”字,更有利于提高郫都区的知名度。
对于网友提出的使用“蜀都区”的建议,汪启明表示,历史上郫县作为古蜀国都城仅存在过一段时期,像蚕丛、鱼凫都不居于郫,如使用蜀都区名称,并不太准确。

话说回来,即便“郫县”已经更名为“郫都区”5年,但“郫都区”其实仅存在书本文件中,成都人其实还是习惯了叫“郫县”。
“郫县”依旧是那个豆瓣味儿的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