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 城建 > 正文

唐良智:成都要打造宜居创新之城 有了就业才能放心安家

华西都市报  2017-03-13 08:32

[摘要] “春风吹过的时候,我伫立在街头,雨水淋湿了衣袖,你轻轻挥着手。一别还要等多久,从初春到深秋,你说有爱就有梦……”在距离成都1700公里外的北京,成都又火了,因为一首两会版的《成都》。

“春风吹过的时候,我伫立在街头,雨水淋湿了衣袖,你轻轻挥着手。一别还要等多久,从初春到深秋,你说有爱就有梦……”在距离成都1700公里外的北京,成都又火了,因为一首两会版的《成都》。

今年初,民谣歌手赵雷的一首《成都》,让成都一时风靡,红遍大江南北。歌词中的成都,玉林路、小酒馆,那座阴雨又充满诗意的城市,让人心驰神往。

现实中的成都,却不止于赵雷吉他中的弹唱。

国家 城市、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被 政府赋予新的历史使命的成都,正全力奔跑在新的轨道上。

站在新的历史机遇上,成都如何跳高起步?建设国家 城市,1600万成都市民如何更有获得感?3月9日,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专访,畅谈他心目中的成都蓝图和发展景象。

“一好”“一少”

习惯了成都的生活

“我觉得这里很巴适”

入夜的成都,春色撩人。三五成群,老友结伴。火锅店、串串香,人声鼎沸。

一人一酒,或相对而坐,或相携而立。在小酒馆,在宽窄巷,在繁忙的生活中,感受城市的心跳,感受生活的乐趣。

,街子古镇、青城山脚,周边的农家乐,笑声盈盈,不绝于耳。这是赵雷歌声外的成都,也是根植于成都人血液中的闲适和安逸。

2014年平安夜从湖北入川,至今有两年半时间。对于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唐良智早已习惯并且熟稔。

“很习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笑谈中,将这里当做“第二故乡”的自豪感跃然而上。唐良智告诉记者,成都自然环境适宜,城市管理有序,市民包容、平和、友善,他们对城市的自豪感,让人觉得这里很值得。生活在这个城市,觉得“很安逸、巴适”,就是很适合你,感觉很好。

当然,在历数了成都的“好”之外,唐良智也坦承了成都的“少”。“文化基础很好,但城市的文化设施偏少,尤其是高品质的文化设施更少。”他告诉记者,成都正在努力打造更多的文化产品供应给市民,比如说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场、音乐小镇、艺术馆、艺术学院等,通过增加文化供给,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作为成都忠实的代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唐良智向朋友发出了来自成都的邀请。唐良智表示,十分希望大家不光要听这首歌,还要像赵雷那样亲自体验,到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去玉林西路上的小酒馆坐一坐,“成都不仅仅有玉林路、小酒馆,还有锦里、宽窄巷子、太古里等更具成都魅力、成都情怀的去处。我相信年轻的朋友们要是去了,一定会比赵雷的感怀更多,比赵雷的收获更大。”

“底气”“勇气”

在坐标里找参照

成都要与先进城市“过招”

去年5月,国家正式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成都建设国家 城市的定位。

围绕国家 城市建设,成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打法”,即“157”总体思路,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全面提速升级。

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70亿元,增长7.7%,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比2015年上升了1位;固定资产 8370亿元,增长14.3%。对此,区域经济专家认为,这组数据撑起了成都作为副省级城市优等生的“底气”。但城市之间竞争,既需要底气,更需要勇气。

“建设国家 城市,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同样,成都作为四川省‘首位城市’,更要在贯彻落实 和省委决策部署方面,在推动全省实现‘两个跨越’的发展中勇挑大梁,一马当先。”唐良智表示。显然,推进国家 城市建设,成都对自我要求,也不止于此。

今年2月份,成都召开对标管理工作动员会,面向乃至全球先进城市,启动全面对标。成都 区(市)县和部分市级部门均拿出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拟对标目标及具体追赶路径。

为什么要找对标?唐良智跟记者分享了他的心得。作为管理学的一个概念,对标就是要在工作中找发展愿景,在对标中去解放思想。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指标,更是理念的突破,思维方式的转变。

他进一步解释说,当前,成都正在奋力建设国家 城市,必须要在更大的坐标系里确定参照系,寻找你的坐标点。纵向对标,跟国家 城市的要求去对标;横向对标就是在同类城市、同类区域中寻找发展的对标。“我老说跳高起步,只有跳高起步,才能打造更高水平的发展。”

“便捷”“快捷”

轨道交通+共享单车

这是未来成都的出行方式

3月3日,成都市《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试行意见》正式发布,有效期为1年。成都由此成为 发布鼓励共享单车发展试行意见的城市。5天后,成都市锦江区为滴滴打车颁发了《网络预约出租车汽车经营许可证》。这是成都自网约车新政以来,颁发的首张网约车经营许可证。

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的落地,让成都备受各方关注,其城市的包容性得到市民点赞。

“我也坐过网约车,很方便。”唐良智说,成都之所以支持新事物的发展,是为了尊重和顺应历史趋势。“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对称,支付方便,有技术有体系,新事物都是必须要到来的,你阻止不了,也没必要去阻止。”

“必须要顺应它、规范它、发展好、保护好。”他以共享单车为例,直言这是个很好的产品,打通了城市交通的“后一公里”。让市民出行更方便和快捷,不仅是唐良智的愿望,也是成都的目标。

近年来,成都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按照新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成都将建成38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唐良智也多次表示,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问题的 之道、必由之路。并为此下达“任务书”——“十三五”期间成都每年投运两条地铁线路。

“未来,成都一定会形成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和共享单车。”唐良智告诉记者,“有的人说单车把城市环境搞乱了,可乱了只是个管理问题。你把它管好、规范好不就行了吗?”

“宜业”“宜居”

1600万人如何养活?

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

从小街区规制、宜居水岸,再到宜业宜居城市发展,唐良智到任成都后,打出了一套城市治理“组合拳”。这背后,是份提升城市品质、微循环能力、促进人情味和街坊感回归的初衷。

3月8日,唐良智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发言说,未来成都将由宜居之城变为宜居创新之城,既宜居又创新。一词之差,如何转变?唐良智表示,成都宜居人人皆知,但宜居也要宜业,不宜业的城市很难宜居。他告诉记者,一座城市,宜业才能宜居,“你在这个城市里没有工作,没有事业,如何去宜居?”

在他看来,宜业的“业”并不单指工业,而是就业、创业和创新。“如果把‘宜业’理解为发展工业,是很狭隘的,但里面又不能没有工业。”唐良智说,成都的发展要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若没有工业,成都的1600万人口靠什么养活?

在成都的两年时间里,唐良智多次提出要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工业没有大的 增量,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突出工业“一业定乾坤”的重要作用,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坚定不移构建“3+N”工业园区布局,努力把成都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 。

据统计,2015年以来,成都新引进落地830个先进技术重点产业项目,总 6737亿元,其中超千亿项目1个,超百亿项目8个,有些项目已经开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后劲。

“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并非一句口号。”唐良智说,构建宜业宜居的城市,成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面 】

幸福感是种主观感受

“待在这座城市,你会觉得很舒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从为成都的创新创造站台,到推介成都,您好像一直是这个城市忠实的代言人?

唐良智:肯定,书记肯定要时时刻刻为这个城市站台,必须要站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您到成都两年多了,现在还习惯吗?

唐良智:很习惯、很好,这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在您心里,成都是什么样的?

唐良智:哈哈,我要吹一吹自己的城市。成都的生活、气候和自然环境很适合居住,整个城市的管理很有序。重要的是,市民包容、平和、友善,他们对城市的感情很深,有自豪、自尊,还能自爱。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就是有幸福感?

唐良智:在这个城市里,会觉得很安逸、巴适和舒服。人的幸福感是种感觉,是种主观指标。当然,客观指标也很重要,比如工作、收入、住房。但我认为,幸福感更多来自于一种主观感受,就是在这个城市里待着会觉得舒服,你看我们商业也好、饮食也好,都很棒,虽然文化设施少了但也不差,而且我们正在大规模去推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那您给自己的城市打多少分?

唐良智:我当然打100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客观一点?

唐良智:客观我就打不了了,这个就不能自己给自己的城市打分啦。

【立即评】

不断学习才能创新城市亦如此

一夜之间,素有宜居之城的成都,再次火了一把。用现在话语体系来说,成都成了一座网红之城。

宜居,一直以来就是成都 的标签。近年来,成都也越来越成为创新创造的代名词。

“创业天府·菁蓉汇”一个月一场不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从1.0版本升级为2.0版。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将成都当成“心安处的吾乡”。

以科技创新 ,从宜居之城到宜居创新之城,成都正完成新一轮的升级蜕变。

如果说,大力响应创新创造是对创新驱动的呼应,近,在成都各区(市)县和职能部门轰轰烈烈推进的对标管理行动,则是在国家 城市建设背景下,对成都市各级各部门负责人思维方式的创新。

唐良智告诉记者,对标管理,不是我们的首创,是 的管理学概念。

如何避免对标管理沦为新一轮的形式化的复制。在他看来,对标的核心在于解放思想,让视野和格局放大放长远。不画地为牢,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保持活力和进步,必须要持续学习。在唐良智看来,城市也一样。只有不断学习,保持创新的活力,根植创新的因子,才能永葆青春。而学习本身,又怎能说不是一种创新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特价房成都官微

有专业有态度有房源有优惠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