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吴思竹>  正文

手机看新闻

成都“刚需”应不应该优先摇号?

吴思竹2018-03-09 10:42:37

                            政策解读 | 市场预判 | 买房观点 | 楼盘点评

全文约3900字,阅读需5分半钟

前几天,一位从事IT行业的“蓉漂”通过网络理政平台,给市长写信,建言“成都购房摇号政策”做出调整,学习武汉让首套刚需买房人“优先摇号”。留言得到了市长回应,并转交到房管局研究讨论。

△图片来源于成都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这其实是一封2月27日的信件,并在3月1日由房管局给予了当事人回复,当事人表示满意。

从政府网络理政的流程来说,就应该到此为止了。但昨天3月7日,该截图却突然在网上传播开来,且多家媒体跟进报道。这说明了什么?

我个人判断,这说明有关部门或许正在积极考虑“刚需优先摇号”的政策,但在下定论之前,需要看看市场的反应,了解购房人的态度。所以,3月7日,放出了这个风声。如果所有购房者众口一词,拍手称快,则民心所向,政策出台的几率大大增加;但如果褒贬不一,甚至反对的声音居多,则政策出台就当谨慎,甚至放弃。

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好事。我们的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前,不唯上,不唯心,而是实实在在倾听广大市民的声音,是一种进步,值得尊敬。

当然,这个消息放出来了之后,网上的舆论也出现了分化,甚至争吵激烈。

△截图来源于网络

在我看来,其实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仅仅因为利益诉求不同,对刚需概念的理解不同,以至于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我以武汉刚需优先摇号的政策举例:

在本市无自有住房、符合限购政策且3年内无住房交易记录;

备案价在18000元/平米以下,面积低于120平米,比例不低于40%的房源给予“刚需”优先摇号。

呵呵哒。

△截图来源于湖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我有一个朋友,从北京来的,卖了一套北京的房子拿着2000万现金到了成都。按照武汉的刚需优先摇号政策,他可以用学历落户的方式拿到房票,且完全符合本市无自住房,3年内无交易记录,然后买规定价格规定面积区间的房源即可,这样算刚需?

此外,我再举几个例子。

一个在成都工作好几年,纳税无数的购房者,买过一套50平米的小户型,现在因为结婚或生子,需要再买一套大户型,这样的人,该不该更优先?

一个拥有10套房子的人,小孩名下无房,用小孩的名字买房也完全符合这一政策,是否算刚需,也可以优先?

还有,刚需应该优先,改善又该不该优先?

毕竟十九大明确“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住建部发声“满足刚需,支持改善需求”,成都5年规划也明确“发展改善型产品为主”,所以,原则上讲,合理的改善需求也是应该得到政策支持的。

也就是说,无论出台什么样的“刚需”优先摇号政策,都很难做到意见统一。受益的购房者一定会拍手称赞,没受益的购房者一定会骂口不绝。

在我看来,“刚需”当然应该优先。但是——

、刚需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第二、刚需应该购买多大面积以下的房子?

第三、应该拿出多少比例的房源优先刚需?

以上三个问题,永远都不会有标准答案。所以,在我看来,刚需应不应该优先摇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除此以外,部分媒体或自媒体,为了迎合所谓“刚需”购房者,暗示成都“刚需优先摇号政策”可能出台,但却从根本上忽略了造成“刚需优先”问题的本质,缺乏系统思维和源头思维。正可谓“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毫无疑问,造成“刚需优先”问题的源头在于“中签率低”,但中签率低这个问题,我认为也需要客观而理性的看待。

、被误解的中签率。

现在有些媒体,特别喜欢炒作“低中签率”,利用购房者的恐慌心理博眼球。

我承认,目前成都有些核心区域的低单价、低总价楼盘,确实不好摇,抢的人比较多,但我们同时也要客观的看到不少楼盘的中签率并不低,甚至100%中签,媒体只是在选择性报道。

此前网传华润云庭“天就有超过3万人登记”,但最终公示的普通购房者为16731组;此前网传碧桂园海昌天澜“超过2万人登记”,但最终公示为6028组。

所以,很多人对报名网络登记人数存在一定误解。事实上,购房登记号后六位数并不能直接反映一个楼盘的网上登记数量,而是所有正在登记楼盘当日当时的网络登记总人数,并不是针对其中一个楼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一个楼盘到底有多少人登记,有多少人审核通过,有多少人最终参与摇号,请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不宜大肆炒作。

第二、中签系数的问题。

当然,一些核心区域的限价楼盘因为性价比太高,中签率低是事实。但这个真实的中签率到底是多少?没有人知道!

我举两个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前段时间想摇温江某个楼盘,为了增大中签率,他们家去了六个人,每个人都排了一个号。

此外,我还常常收到购房者的求助,某个低中签率楼盘,他没有摇中,但他父母摇中了,贷不了款,问我要不要考虑放弃。

以上问题都说明,真实的登记人数,也不代表实际的需求量。因为一个需求,可能会带来多个登记人,这就是中签系数。由于不同的楼盘,中签系数不同,所以根本没有人可以掌握真实的购房需求。

第三、动态看待中签率。

从2017年12月27日成都个楼盘中铁建北湖国际首摇以来,排除春节放假,迄今不过3个月时间而已。成都也成功推出了108个楼盘共计39399套房源,解决了近10万人的购房需求。

但是,我们要看到,需求和供应都是动态的。

因为限购的原因,成都的房票用一张少一张,每卖出一套房,就消灭一个需求。而且,成都从去年6、7月推出人才落户政策以来,瞬间增加了不少需求,短时间就形成了“需求堰塞湖”,这是目前摇号困难的重要原因。这个“堰塞湖”当然还会缓慢增长,但速度肯定已经远远小于当初刚推出“人才落户”的时候了。

其次,需求是交叉的,我们看到A楼盘有2万人登记,B楼盘有1万人登记,但并不代表市场就有3万个需求,A楼盘和B楼盘的客群,有可能是完全重合的。

从购房者给我反馈的情况看,基本上同一价格区间的楼盘,他们都会去登记摇号,摇中之后,再来决定买不买。

也就是说,很多购房者都抱着“重在参与”的态度在参与登记和摇号,在这种心态下,我们很难掌握真实市场需求,也客观上也造成了“摇号难”的心理暗示。

同时,我们还要动态看待供应。需求是“堰塞湖”,供应就是“泄洪阀”,但是供应只能按部就班的来,不可能一次性到位,所以仅仅3个月时间就得出“摇号难”的结论,似乎也为时过早。

中签率低,也只是表象,其本质是供需失衡。

解决问题要想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关键在于抓主要矛盾。当前调控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调控房价”转变为“既调控房价,又调控供需”。

但是,房价好控,供需难调。至少需要解决以下三大问题:

1、首先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应该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所以,现在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既不知道真实的“市场供应”情况,也不知道真实的“市场需求”情况。

所以,首先应该加强与各家开发商的沟通,大致了解各家开发商全年的经营目标,以及可能形成的供应数量,对“供应”心中有数。

其次,想办法调查摸排市场需求情况。、可以结合去年的实际成交套数,推测今年的总需求,个人主观判断应该会比去年少一些;第二、可以根据目前政府登记官方网站的数据,进行合并整理,如果能够按家庭统计更好;第三、通过媒体或官方渠道,以家庭为单位,请购房者提前登记。

2、供给端调控。

如果发现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则首先从供给端开始调控。

当前的供应问题,不是说市场上没有房子,而是开发商因为限价的原因不愿意卖。虽然成都也出台了“限捂”的政策,但一方面比较难认定,另一方面企业的自主经营行为也很难不去尊重。所以,这事需要双方商量着办。

A、限价不应一刀切。

目前成都的房价有一条红线,大多数楼盘要想上市销售,价格申报都得在红线以下。

但个别楼盘,本身定位比较高端,位置也比较核心,如果真按红线价格上市,也不太现实。此外,去年成都大量的高楼面价土地,也基于红线的因素,迟迟不敢动,自然也就形不成供应。

比较合理的方式,是高低搭配,宏观上的房价红线不逾越,微观上可以适当允许高楼面价楼盘在合理申报价格的基础上,适当突破限价红线。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公平问题。一刀切,大家都没话说,但一旦不再一刀切,开发商互相之间也可能会有对比,所以原则上,高楼面价楼盘,还是得贴着成本申报价格。

B、加大土地供应。

房地产这门生意本质上来说,是地方政府提供原材料,开发商深加工,然后再卖给购房者。所以要形成供应,核心在于加大原材料供应。政府应该加大土地出让力度,并适当降低起拍价和熔断价,让开发商在限价上形成的损失,部分通过土地来减轻。

此外,新的土地供应应该在土地出让时,约定房源的供应时间,供应数量,在时间合理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C、房地挂钩。

可以考虑将开发商的供应量与拿地指标挂钩,这样有利于开发商推盘的积极性。

既然现在有一些性价比更高的土地上市,对于开发商来说,自然吸引力较大。不妨考虑将房地挂钩,政府与开发商约定,你卖了多少平方米的房子,或者准备在规定时间内卖多少平方米的房子,政府就给予房企相应的拿地指标。这样开发商捂盘的动机就小一些了。

3、需求端调控。

A、调控升级,按家庭限购。

如果供给端的调控依然不能解决需求问题,那迫不得已,只能从需求端升级调控。

目前成都是按自然人限购的,但绝大部分城市都是按家庭限购。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成都的需求端恐怕会锐减,对房地产行业来讲,不是好事,也不我想看到的。

B、限离。

一旦按家庭限购,离婚率一定上升,原因大家都懂。所以“离婚后一定时间内限购”恐怕也会作为配套政策出台。

以上,就是我关于“刚需”该不该优先摇号的一些思考。

我认为,刚需应该优先摇号,合理改善也该优先摇号,但其中的认定标准非常复杂,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而即使实行了“刚需优先”的政策,其实也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供需关系”调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掌握全局,科学决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即不能让调控放松,也不要把市场限死。

“宏观房价不涨,微观供需两旺”是目前来看的状态,希望成都房地产市场能够健康平稳持续的发展。

最后,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成熟不切实际的地方,请大家多包涵。

                                                                                                                                                                     文/吴思竹

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房产圈发布,房天下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房天下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进行投诉。对作者发布之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精彩评论(0)

回复还可以输入200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